北京302医院挂号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80年代发病率50/10万,90年代都在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1998年发病率为4.8/10万,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有病例,但以夏秋季为高峰(8~10月),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全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从沙门氏菌收集到的菌种伤寒沙门氏菌25%,副伤寒甲占1%,副伤寒乙占2%,丙型副伤寒仅0.4%。
病原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 3mm,宽约0.4~ 0.9m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 37℃,pH为6.8~7.8。不分解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和水杨苷。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杆菌不产气),形成H2S,不产靛基质,不溶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乙酰甲基醇,能利用枸橼酸盐,还原硝酸盐,无苯丙氨酸酰氢酶,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其抵抗力:在水中活2~3周,粪便生存1~2月,在水中冻土地可生存半年,加热 60℃15分钟即死亡,5%石灰酸5分钟可杀死,其抗原构造,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三种。分型根据抗原构造,参考生化反应,如根据O抗原分型,伤寒杆菌在D群含O抗原9,12,和Vi;甲型副伤寒为A群含O抗原1,2,12,乙型副伤寒为B群,含O抗原6,7,和Vi。沙门氏菌属可发生自发性突变,其中有S-R变异其结果为O抗原消失。H-O变异:失去H抗原。V-W变异,Vi抗原消失,这三种变异较稳定,其他还有相位变异是可逆的。其致病性:不产生外毒素,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其他还决定细菌的侵袭力,如Vi抗原。
临床症状
伤寒、副伤寒细菌经口进入肠腔, 侵入肠壁淋巴进入淋巴系,再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伤寒潜伏期为1~2周,发病缓慢,体温上升,有持续性高热、无力、皮疹、肝脾肿大,中性颗粒细胞减少等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玫瑰疹,病程为3~4周,有的病愈后继续排菌3周~3个月,主要合并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即愈。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病后均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
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 41℃)为时1~2周,特殊中毒面容,脉相对缓慢,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嗜酸性细胞消失,骨髓有伤寒细胞。确诊标准:从血、骨髓、尿、粪、玫瑰疹中,任一标本分离到伤寒、副伤寒杆菌者。血清特异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价≥1:80,鞭毛抗体凝集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治疗原则
病原治疗为关键,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如有过敏者、氯霉素可选用,但注意其指征与付作用。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
控制措施
(一)控制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2、免疫接种:以往使用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国内已不供应,现在各生研所提供伤寒Vi多糖菌苗(单价,不包括副伤寒甲、乙)已试制成功,保护率为70%左右,反应轻微。或人剂量0.5ml(含多糖菌苗 30mg),前臂外侧肌注射,一年一次。
3、加强引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做好粪便管理和污物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灭蝇。加强渔船民及流动人口管理,带菌者管理。
(二)流行期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作好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疫区管理
病人,接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便2次阴性(间隔2~3天),方可解除隔离。疫点消毒处理和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接触者和传染源的管理。
1、首先核实疫情报告,了解爆发病例的分布特征,查明爆发原因,落实控制爆发的措施。
2、成立临时防治领导小组。
3、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
4、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
5、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随时消毒,病人的排泄物粪、尿等要严格消毒。
6、全面开展饮水消毒管理,作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卫生管理,灭蝇。
7、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8、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
监测
全面系统的收集资料,包括地理、地貌、经济、文化、交通、人群流动、风俗习惯等,整理分析人口、疾病、死因,伤寒免疫接种、人群免疫水平等,及时掌握历年疫情,分析发生时间、空间、人间分布规律及三者相互影响和动态趋势。
1、发热病人监测: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记,采集血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病人。
2、重点人群监测:密切接触者、渔船民、学生、饮食业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人等,以病原菌检验为主,必要时用血清学方法监测。
3、带菌者监测:伤寒恢复期病人,病后1和3个月,检粪便3次,每次间隔1~2天,历年的病人,每年粪检3次,发现慢性带菌者。
4、病原学监测:监测点内伤寒病原菌作噬菌体分型、质粒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
5、水源监测:对疫点周围及有关水源重点监测。
6、食品、粪便和苍蝇监测。
7、防疫措施评价,对水改、粪管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 上一篇:北京302医院挂号细菌性痢疾
- 下一篇:北京302医院挂号百日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