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心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来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咨询: 人 预约电话:15810063221
在当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已位居各类疾病的首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用一切先进的诊疗手段,以最高的效价比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成为磁共振诊断领域中发展最为活跃的分支,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复杂临床问题。磁共振由于具备卓越的成像特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优势。
心血管系统核磁共振成像(CVMRI)对于累及心脏、心包和胸部大血管的众多后得性和先天性疾病,都能作出准确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评估;MRI技术的多样性能够精确判定心脏及大血管的解剖结构、组织学特性、心内及血管内血流、心腔的整体收缩与充盈、节段性心肌舒缩功能及组织灌注情况,并能提供心血管系统的四维成像。
同其他脏器相比,心脏的磁共振成像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心脏的形态以及在人体内的摆放位置并不对称;2)心脏是一个博动性的器官;3)胸腔呼吸运动影响。与上述特点相对应,MRI成像技术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1) MRI可以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来获取任意方向及层面的影像,因此能够以最佳角度来充分展示病变情况;2)日臻完善的心电门控技术通过精确的定点采集能充分抑制博动伪
影,获得极高分辨率的清晰稳定图像;3)新近采行的快速成像序列,能明显提高成像速度,可以在一次屏气过程中(10″-15″)完成全部图像采集,有效消除了呼吸伪影的干扰。
CVMRI对下列心血管疾病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胸腹主动脉疾病
(胸、腹主动脉瘤, 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等);
胸腹主动脉疾病是磁共振检查的最佳适应证。由于具有层面解剖、三维立体成像、以及无创无辐射等临床优势,磁共振的综合诊断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血管造影。主动脉腔壁结构本身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无需注入对比剂即能同时观察管腔、管壁及周围脏器形态。由于磁共振的安全少创及可重复性,非常适用于外科术后随诊。因此磁共振在当前已经被认为是诊断主动脉疾患的金标准。
近年来研制开发的全身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3DMRA,TIM),该序列结合了传统血管造影和MRI层面解剖的优势,只需从上肢静脉注入20ml对比剂,在15″-20″时间内即可获得全身动脉血管图像,非常立体直观而且简捷快速,对头臂动脉,腹部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以及对比剂的安全程度都要优于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的部位,真假,形态,范围,附壁血栓和累及分支血管情况;对于主动脉夹层,能明确判定其破口位置,累及范围及主要分支受累情况;对于马凡氏综合征,大动脉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变(如肾动脉,头臂动脉,肢体动脉的狭窄闭塞)等,磁共振3-D MRA都能以最佳角度充分展示特征性的血管病理形态改变。
2.缺血性心脏病(确定心肌活性与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同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较,磁共振对于冠心病能提供最丰富的诊断信息。
1)心肌信号异常:
2)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同冠状动脉分布区域一致;能判定运动减低,消失或矛盾运动(特异性很高);
3)局部室壁变薄:多提示陈旧性心梗改变;
4)心肌梗塞后并发症 :室壁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关闭不全;
5)存活心肌判定:我们阜外医院的新型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机所采用的心肌灌注延迟扫描技术,能明显提高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信号强度对比。所以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梗后的存活心肌判定,显示出很高的临床价值。此项技术能精确显示心肌梗塞的累及范围,透壁程度以及存活心肌的分布区域,对于临床判定血管再通术的治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可以提供最为特异性的影像诊断依据。
6)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目前仍处于临床前期研究阶段。
3.心肌病(扩张性,肥厚性,限制性,右室型心肌病等);
磁共振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应用,是近来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因为此类疾病患者存在着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而且会出现渐进性的心功能不全。因此,如果能明确其组织病理学基础,对于发现潜在的高危患者,防止急性突发心脏事件,以及改善自然病程的中远期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CM患者磁共振延迟强化心肌的范围,可能与心肌病变(尤其是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或进展存在某种量化的关联,也是提示HCM患者左室泵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此外尚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非持续性多源性室速或室颤)。
根据文献报告,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CM)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多无心肌强化改变。而由冠心病所致的缺血性DCM患者,其大部室壁通常呈非透壁性内膜下强化,并且多可以通过血管重建而获得左室功能的改善(。因此与临床上通常所指的“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磁共振作为无创性、多功能、高精度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鉴别扩张性心肌病的真正病因具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上主要累及右心室的“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发育不良”,在磁共振上亦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如流出道扩张,脂肪替代等),并且与外科手术病理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4.心包疾病;心脏肿瘤;
磁共振对于心包积液及缩窄性心包炎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继发改变如心房增大,体静脉扩张,肝大,腹水或偶尔出现的胸腔积液,均能很好显示。
心房肿瘤多为粘液瘤,主要见于左心房;少见者包括血管肉瘤(恶性)等,多见于右房。心室肿瘤包括肌性,纤维肌性,血管瘤,粘液瘤等;呈壁在性或腔内性。心壁外心包内肿瘤多为间叶组织性,如脂肪瘤等。心包肿瘤原发者多为间皮瘤。血栓病变位于心房者多继发于心房纤颤,位于心室者多继发于心肌梗塞者。
5.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异常,主动脉缩窄,复杂心内畸型)。
近年来,由于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水准发生了质的飞跃。检查年龄范围逐步扩大(可至3-4岁患儿),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畸形类别也日趋复杂。在1.5T场强下,先心病检查全部采用快速屏气序列;极大缩短了扫描时间。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于显示重要分支血管病变(如头臂动脉,肾动脉,体-肺侧支等)和肺动脉病变,以及外通道血管开通情况,都能取得优良的诊断效果。同时,磁共振相位对比流速标测技术(VEC-MRI)日趋成熟,能够比较精细地测量外科手术前后心脏的泵功能演变,以及与治疗有关的各瓣膜功能状况。对于血管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的疗效评估,均能做出较为精确的量化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磁共振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心脏各房室腔及两大动脉的位置、形态和连接关系整体评估(以节段分析法为基本准则);房室瓣病变(包括瓣叶抵止位置异常,房室瓣闭锁,共同房室瓣等);主动脉先天畸形;肺血管发育异常;以及外科手术后无创性疗效评估等。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于2004年10月,在国内率先启用了先进的Siemens Avanto 1.5T高端磁共振机,在迄今不足1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3000余例心血管系统检查。磁共振技术安全无创,无电离辐射,能全方位多角度成像,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但磁共振检查也存在某些限度,如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重症患者的耐受性较差,某些植入性治疗装置(起博器,人工瓣膜,内固定金属)为检查禁忌等,在实际应用中仍须注意。
心血管系统核磁共振成像(CVMRI)对于累及心脏、心包和胸部大血管的众多后得性和先天性疾病,都能作出准确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评估;MRI技术的多样性能够精确判定心脏及大血管的解剖结构、组织学特性、心内及血管内血流、心腔的整体收缩与充盈、节段性心肌舒缩功能及组织灌注情况,并能提供心血管系统的四维成像。
同其他脏器相比,心脏的磁共振成像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心脏的形态以及在人体内的摆放位置并不对称;2)心脏是一个博动性的器官;3)胸腔呼吸运动影响。与上述特点相对应,MRI成像技术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1) MRI可以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来获取任意方向及层面的影像,因此能够以最佳角度来充分展示病变情况;2)日臻完善的心电门控技术通过精确的定点采集能充分抑制博动伪
影,获得极高分辨率的清晰稳定图像;3)新近采行的快速成像序列,能明显提高成像速度,可以在一次屏气过程中(10″-15″)完成全部图像采集,有效消除了呼吸伪影的干扰。
CVMRI对下列心血管疾病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胸腹主动脉疾病
(胸、腹主动脉瘤, 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等);
胸腹主动脉疾病是磁共振检查的最佳适应证。由于具有层面解剖、三维立体成像、以及无创无辐射等临床优势,磁共振的综合诊断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血管造影。主动脉腔壁结构本身构成良好的自然对比,无需注入对比剂即能同时观察管腔、管壁及周围脏器形态。由于磁共振的安全少创及可重复性,非常适用于外科术后随诊。因此磁共振在当前已经被认为是诊断主动脉疾患的金标准。
近年来研制开发的全身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3DMRA,TIM),该序列结合了传统血管造影和MRI层面解剖的优势,只需从上肢静脉注入20ml对比剂,在15″-20″时间内即可获得全身动脉血管图像,非常立体直观而且简捷快速,对头臂动脉,腹部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以及对比剂的安全程度都要优于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的部位,真假,形态,范围,附壁血栓和累及分支血管情况;对于主动脉夹层,能明确判定其破口位置,累及范围及主要分支受累情况;对于马凡氏综合征,大动脉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变(如肾动脉,头臂动脉,肢体动脉的狭窄闭塞)等,磁共振3-D MRA都能以最佳角度充分展示特征性的血管病理形态改变。
2.缺血性心脏病(确定心肌活性与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同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较,磁共振对于冠心病能提供最丰富的诊断信息。
1)心肌信号异常:
2)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同冠状动脉分布区域一致;能判定运动减低,消失或矛盾运动(特异性很高);
3)局部室壁变薄:多提示陈旧性心梗改变;
4)心肌梗塞后并发症 :室壁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关闭不全;
5)存活心肌判定:我们阜外医院的新型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机所采用的心肌灌注延迟扫描技术,能明显提高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信号强度对比。所以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梗后的存活心肌判定,显示出很高的临床价值。此项技术能精确显示心肌梗塞的累及范围,透壁程度以及存活心肌的分布区域,对于临床判定血管再通术的治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可以提供最为特异性的影像诊断依据。
6)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A):目前仍处于临床前期研究阶段。
3.心肌病(扩张性,肥厚性,限制性,右室型心肌病等);
磁共振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应用,是近来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因为此类疾病患者存在着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而且会出现渐进性的心功能不全。因此,如果能明确其组织病理学基础,对于发现潜在的高危患者,防止急性突发心脏事件,以及改善自然病程的中远期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CM患者磁共振延迟强化心肌的范围,可能与心肌病变(尤其是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或进展存在某种量化的关联,也是提示HCM患者左室泵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此外尚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非持续性多源性室速或室颤)。
根据文献报告,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CM)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多无心肌强化改变。而由冠心病所致的缺血性DCM患者,其大部室壁通常呈非透壁性内膜下强化,并且多可以通过血管重建而获得左室功能的改善(。因此与临床上通常所指的“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磁共振作为无创性、多功能、高精度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鉴别扩张性心肌病的真正病因具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上主要累及右心室的“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发育不良”,在磁共振上亦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如流出道扩张,脂肪替代等),并且与外科手术病理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4.心包疾病;心脏肿瘤;
磁共振对于心包积液及缩窄性心包炎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继发改变如心房增大,体静脉扩张,肝大,腹水或偶尔出现的胸腔积液,均能很好显示。
心房肿瘤多为粘液瘤,主要见于左心房;少见者包括血管肉瘤(恶性)等,多见于右房。心室肿瘤包括肌性,纤维肌性,血管瘤,粘液瘤等;呈壁在性或腔内性。心壁外心包内肿瘤多为间叶组织性,如脂肪瘤等。心包肿瘤原发者多为间皮瘤。血栓病变位于心房者多继发于心房纤颤,位于心室者多继发于心肌梗塞者。
5.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异常,主动脉缩窄,复杂心内畸型)。
近年来,由于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水准发生了质的飞跃。检查年龄范围逐步扩大(可至3-4岁患儿),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畸形类别也日趋复杂。在1.5T场强下,先心病检查全部采用快速屏气序列;极大缩短了扫描时间。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于显示重要分支血管病变(如头臂动脉,肾动脉,体-肺侧支等)和肺动脉病变,以及外通道血管开通情况,都能取得优良的诊断效果。同时,磁共振相位对比流速标测技术(VEC-MRI)日趋成熟,能够比较精细地测量外科手术前后心脏的泵功能演变,以及与治疗有关的各瓣膜功能状况。对于血管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的疗效评估,均能做出较为精确的量化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磁共振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心脏各房室腔及两大动脉的位置、形态和连接关系整体评估(以节段分析法为基本准则);房室瓣病变(包括瓣叶抵止位置异常,房室瓣闭锁,共同房室瓣等);主动脉先天畸形;肺血管发育异常;以及外科手术后无创性疗效评估等。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于2004年10月,在国内率先启用了先进的Siemens Avanto 1.5T高端磁共振机,在迄今不足1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3000余例心血管系统检查。磁共振技术安全无创,无电离辐射,能全方位多角度成像,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但磁共振检查也存在某些限度,如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重症患者的耐受性较差,某些植入性治疗装置(起博器,人工瓣膜,内固定金属)为检查禁忌等,在实际应用中仍须注意。
- 上一篇:郭大夫高血压患者生活六不宜
- 下一篇:郭大夫讲心律失常病人平常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