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挂号网 >> 北京302医院挂号 >> 健康肝脏护理 >> 北京302医院讲黑热病

北京302医院讲黑热病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  咨询: 人 预约电话:15810063221

黑热病又名杜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中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
  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省(市)、自治区。自1958年以后,主要流行区(华北、华东)已基本消灭此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根据报道,1990-1996年上述省、自治区共有病人1711例,1997-1998两年,仅新疆喀什地区的病人已达269例,甘肃陇南地区年发病病人数也回升至130例。可见,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加强本病的监测与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病原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需经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两个不同宿主,原虫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亦随之而异。  

在哺乳动物内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呈圆形或卵圆形,约2- 5mm。染色后,细胞胞浆呈淡蓝色,细胞核和动基体为紫红色,在高倍油镜下可见紫红色的细胞核和动基体,并于动基体旁有一点状的基体和从基体发出的一条鞭毛轴丝。  

节肢动物白蛉体内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虫体狭长呈纺垂形,约2´ 20mm,前端有一根鞭毛,染色后,可见中部有核,动基体位于前端。  

 黑热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其亚种所引起。杜氏利什曼指名亚种(L.donovani donovani)为我国黄淮等平原的人源型黑热病病原;杜什利什曼原虫婴儿亚种(L.donovani infantum),可引起婴儿利什曼病和犬利什曼病,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四川等西北地区。  

病人和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主要病变发生在内脏,少数特殊病例则以皮肤损害或单纯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分别称皮肤或淋巴结型黑热病。狗也可患此病,是我国山丘地区黑热病的主要动物宿  

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最短仅10天左右,最长的达9年之久。  

2.主要症状:发热、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鼻衄及齿龈出血。晚期则有消瘦、精神萎靡、头发失去光泽及脱落,面部萎黄及色素沉着,腹壁浅表静脉曲张,下肢浮肿等。实验室检查全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如不治疗,很少自愈。常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诊断标准  

凡黑热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在白蛉季节内(5-9月)有流行区居住史的人员, 有长期不规划发热, 脾脏呈进行性肿大等上述临床表现者,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骨髓、脾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或将穿刺物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均可确诊。  

免疫诊断实验阳性结果有辅助诊断价值,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间接血凝(IHA)等方法检测抗体;或用单克隆抗体斑点-ELISA(McAb斑点-ELISA直接法)、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法)以及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电泳转移印斑试验(EITB)检测循环抗原。  

皮肤型黑热病:多数病例在数十年或十余年前有黑热病史,也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患者无黑热病史,为原发性病例。在面、四肢或躯干部有皮肤结节、丘疹和红斑、偶见褪色斑,白细胞计数可增至10000/mm2,嗜酸性细胞常在5% 以上。结节、丘疹的组织液或组织刮取物的涂片镜检或培养查见利什曼原虫可确诊。  

淋巴结型黑热病:多发生于以婴儿发病为主的黑热病流行区(荒漠、山丘地带)居住或在流行季节有到该地旅游经历的成年人中。患者颈、耳后、腋窝、腹股沟或滑车上的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至蚕豆般大小,较浅,可移动。肝、脾不肿大,嗜酸性细胞增多。于无菌条件下从肿大的淋巴结吸取组织涂片镜检或培养或从淋巴结的组织切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可确诊。  

   

治疗原则  

(一)病原治疗  

1.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  

六日疗法:成人总量120-150mg锑/kg,儿童总量200-240mg锑/kg,平均分为6次,每日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6天为一疗程。用于初治病例、皮肤型、淋巴结型病人。必要时可2-3个疗程。  

三周疗法:成人总量133mg锑/kg ,儿童总量200mg锑/kg,平均分为6次,每周肌肉或静脉注射2次,三周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体质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以及淋巴结型病人。  

8日疗法:总剂量在6日疗法的基础上增加1/3,平均分为8次,每天1次。适用于经一疗程未愈或复发的病人、皮肤型黑热病人。  

1.戊烷脒4mg/kg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一次,总量为60mg/kg;  

2.羟脒芪每次2-3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总量为85mg/kg。  

(二)支持与对症治疗  

   

控制措施  

1.健康教育: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消灭病犬:在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带的黑热病流行区,应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犬,并及时杀灭。在病犬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家犬,杀灭野犬。  

灭蛉:在仍有黑热病流行的平原地区,经监测,如媒介白蛉的密度较高,应于白蛉季节初使用杀虫剂喷洒住屋和宿舍。在山丘、荒漠地带于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 15m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自外入侵室内的白蛉。  

防蛉:使用蚊帐、蚊香、燃点干燥的野艾烟熏;不露宿、提倡装置细孔纱门、 窗。在山丘地带的黑热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杀虫剂喷淋家犬,以杀死或驱除叮咬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工作的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驱避剂。  

   

监测  

在仍有黑热病流行的地区如新疆、甘肃、四川、陕西等省、自治区,应系统地逐年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黑热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密切注意当地的流行范围和流行趋势,供卫生管理部门对该病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黑热病流行已控制地区:如北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9省(市)、自治区,应通过对病原、媒介等方面的重点监测, 分析各项监测数据,对该地区的现状及防治成果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培训专业人员,统一标准,严格掌握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与处理疫情的能力。  

有关省级专业卫生机构,应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黑热病防治,并应具有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的条件

北京302医院讲黑热病相关评论
北京302医院讲黑热病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